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乡村的大规模消失与城镇化,本来已是中国亘古未有的巨变,传统的乡村学校是否也要随之走向末路呢?

 

 

该如何反思“撤点并校”之弊


11月17日至18日,主题为“一切为了农村学生”的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上发布的一份《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撤点并校政策在农村逐步实施以来,2000年到2010年期间,中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过度撤并已导致上学远、学生辍学流失、农村家庭教育负担增加等诸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近四年来,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华里,农村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华里,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提高。

这已经不是教育界第一次谈论“撤点并校”之弊,而就在两个月前,国务院办公厅也刚刚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将实施了十余年的“撤校并点”政策叫停。

所谓“撤点并校”,是源自于2001年的一项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其目的是降低办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计划生育导致农村生源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快速转移的大背景下,“撤点并校”政策的出台本来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经过十年的走样执行后,现在却成为失败公共政策的一个最新样本。

从表面上看,“撤点并校”的失败起自各地对政策的曲解和执行的走样,政策要求“因地制宜”,但在地方的执行中却搞一刀切,搞大跃进,搞一步到位,致使很多不宜撤点并校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地区也盲目撤并,损害了学生利益,破坏了教育公平。这听起来有点像因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的“好心办坏事”之举,但如深入考查,却会发现,这项公共政策的推行中,天然就存在许多诱使地方上犯错的香饵。比如,对很多地方来说,“撤点并校”本身就意味着教育开支与管理成本的减少,意味着卸包袱,对此他们有着天然的冲动,自然是乐于大干快上,“交通越不便、撤并力度越大”。

学校撤并在短时期内可能确实减少了政府的开支,但其实质却是把原来政府的成本开支转嫁为农民家长的经济成本、学生上学的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对全社会来说,总效益只减不增。对此,深受其害的农民们或许说不出所以然,但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的苦痛却是直接感受。

由此可见,“撤点并校”之败,关键是忘记了以人为本,忘记了教育的核心--学生的利益,而一项不以人的利益为核心的公共政策,即便再符合经济学原理,又怎么会成功呢?而另外一个值得反思的关键则是:撤点并校带给相关学生和家长的痛苦,在施行之初即以完全体现,为什么这种民意未能及时上传,以至走调的政策推行了足足十年之久?还有,十年撤并后,至今中国农村小学已减少了22,94万所,占总数的52.1%,政策虽然已叫停,留下的后遗症该如何医治,那些被不当撤并的农村学校是否会恢复呢?


与一项政策的失败相比,或许中国农村教育的未来更值得关注。从大教育的视角来讲,撤点并校对中国农村家庭、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已产生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中国的乡间教育历史至今已历时千年,孔孟众所周知,论政府行为,如明朝时期,朱元璋既诏立每五十家立一社学,经、书免费,蒙师由官聘......1949年后,则有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加以继承,这构成中国乡村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液。现在,乡村的大规模消失与城镇化,本来已是中国亘古未有的巨变,传统的乡村学校是否也要随之走向末路呢?农村教育还要不要?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