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年来的中国社会有一个趋势,就是江湖化......

 

 

by信海光微天下在这里,与你分享我的见与识...微信搜索加好友)

 

 

近年来的中国社会有一个趋势,就是江湖化,这是最近在思考陈永洲事件以及一些其他事件得出的一个感悟。

 

还是以陈永洲事件为例吧,不谈法律、不谈正义,不谈舆论监督之类这些高大物,其实这件事的很多东西大家心知肚明,两大门派争霸,双方都请人助拳,一个请来刀笔讼师,把对手狠狠的毁了一顿,另一个则请来六扇门的捕快,把刀笔讼师给端了。而且,双方都打着替天行道,匡扶正义的旗号。

 

江湖化的核心是什么?是恩怨,恩怨背后则是纠结不清的利益。利益与恩怨是江湖一切行动的最终目标,其它所有都是手段。但江湖与丛林又不一样。为什么中国很少提丛林而只说江湖?只因为江湖比丛林多了一道遮羞布,丛林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强者为王。但江湖上,却有道义,有自己的规则,为了利益和恩怨,可以不择手段,但前提是一定要听起来漂亮。

 

所以,攻击对手要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而反击则可以法律的名义。江湖化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甚至程序都是正义的,目标也是高大的,但动机却是阴险的。

 

官场也在江湖化。现在贪官落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他一定是得罪什么人了?而不是法律的尊严得到维护,正义得到伸张......但这在很多时候却也是一种事实。在江湖化的官场中,法律除了会被用来铲除对手之外,还成为一种类似帮规的东西,上峰御下的工具,或者下级逆袭的利器。如果所有人多少都有些贪腐的瑕疵的话,法律当然可以被用来对付所有人。所以江湖化的官场比以前更凶险、血腥,以前斗争失败或许还能闲置或退休之类,现在则直接是被送进去了。

 

既然江湖的一大特点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要进了江湖,多少一定会沾上血腥,那就只能接受“哪能不挨刀”的结局。


媒体的江湖化道理其实也一样。名门正派、左派右派,但真正坚持原则,君子固穷的又有几派?现在流行的是标签、是定位、是slogan,目的多是为了销售。人们见了大V的倒掉会非常失望,以为偶像垮塌,殊不知,你看到的本来就只是一个大V的定位,只是一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售的格调。


或许有人问,江湖上也有自己的规则,如果这些规则能够落实,就也不错了,客观上说也属于一种公平,我们可以弘扬善的江湖规则,作为生活潜规则而成为法律的实用性补充。教授们讲的适度的腐败也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不就是这个道理吗?相比于不收钱也不办事,收钱办事总能提高效率,而江湖规则就是了防止你“收了钱也不办事”。


但与法律相比,江湖规则却有一个致命的弊端,那就是缺乏普适性,而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偶然性。法律讲究的是违法必究,但在江湖上,恶人受惩往往只能怪他们运气不好,被替天行道的大侠恰好遇到了。所以,江湖上还流传着聊以自慰的另一句名言: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所以,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黄远生在民国初撰写《游民政治》时会说:“吾国数千年之政治、一游民之政治而已。”

 

社会为什么会江湖化?这与江湖化的另一大特点--没有下限,比烂--密切相关。

 

比烂,用科幻小说《三体》里提到的思想来说就是“降维竞争”。降维竞争是刘慈欣提到的一个大胆的逆达尔文似的设想,进化论讲究的是优胜劣汰,但降维竞争却主张主动把自己的生存起点降低,然后把生存环境也搞烂,从而使优秀者无法生存,达到劣币驱逐良币的目标。

 

我不能说刘慈欣受了王朔多少影响,但王朔似乎应该是这种比烂哲学的公开提出者,比如“我是流氓我怕谁”......发展到今天,这句话的解读就是“人至贱则无敌”。注意,贱这个字与恶和坏是有区别的,它具有一种中国式聪明,风险很低,是提倡不择手段的、冒险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进化与发展。

 

在降维竞争与比烂哲学指导下,一大批中国企业获得本土成功,它们成功的把市场搅合成烂泥坑与沼泽地,自己则化身为喜欢烂泥的乌龟,这就是沼泽地效应。所以,在市场化初期,很有一批国际大牌败在中国的沼泽地里,那些生存下来的,则被同化。所以,以后再见了星巴克中美两地不同价,沃尔玛贩卖隔夜肉之类的也不要大惊小怪,非如此,你根本就见不到他们。

 

讲到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无非两个词,民主现代化与法制化。而江湖化的中国恰恰就是站在法制化的对面,从这个角度说,法制化比民主更迫切,更直接。但问题是,脱离了民主,中国能实现现代的法制化吗?毕竟,法制沦为工具,比没有法制更可怕。

 

 

 

信海光微天下 在这里,分享我的见与识!微信ID(gongzhonghao001)微信最值得收藏的公众号之一。独立思考,自由阅读,每日放送,原创为主,不抄袭,不跟随......一个专栏作家、资深记者、互联网玩家的公众号,很多地方有假话,但在这里说的一定是真话。欢迎收阅!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49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