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网络谣言泛滥被人人喊打,同样不能忽视刚露头的“官谣”。“官谣”的产生根源,莫过于急于想撇清自身污点的某些单位或个人。日前,新华社记者梳理出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怪现象,希望能引起一些不注重多听、多看、多调查,遇事善于说谎、急于否认的相关部门重视。

 

在对网络谣言的治理中,新华社能够聚焦“官谣”实在是难能可贵,这是对民意的及时传达,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因为在网络谣言贩子纷纷落网的时候,确实有不少网民会问道:网民造谣传谣有可能扰乱社会秩序,那么官员和官方呢?

 

最典型的例子是刘铁男被实名举报事件,今年8月8日,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被开除党籍,并被行政开除,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作为问题官员,刘铁男已是有目共睹,但在之前刘被举报成为新闻时,国家能源局却以“瞎话”回应公众:上述消息“纯属污蔑造谣”,称:我们正在报案、报警,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事后,也没听说在能源局内有谁为这种“官谣”负责或者道歉。

 

事实上,如果把视野放诸全国各地,就会发现此类事情几乎不胜枚举,而公众也多习以为常,官员有权撒谎,几成潜规则。

 

对官员撒谎应实行零容忍

 

严格说,所谓的“官谣”与网络谣言还是有所区别的,在现实中政府或者官员刻意造谣、传谣的情况极少,被查获更少。官谣在本质上实际是撒谎,而官员撒谎又往往分两类,一是对上级撒谎,也就是日常所说的弄虚作假;二是对下级或公众撒谎,新华社记者梳理出的“先否后肯”是其一种,这是被动撒谎,还有主动撒谎,比如,当年的亩产万斤之类。这些谎言经过传播之后,就变成谣言。

 

在西方政界,有很多人所周知的恶习,比如外交辞令的流行常使公众不满,而外交辞令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对于政治人物来说,撒谎的代价过于沉痛,以至他们不敢轻易编造美丽的谎言,而只能拿惹人厌的“无可奉告”、“无权回答”之类进行敷衍。有时候,面临“生死抉择”,一些政治人物不得不选择撒谎,那一旦被揭穿,就是真正的生死问题,尼克松的下台、克林顿的被弹劾其核心其实都是在于“欺骗公众”。政客一旦被贴上不诚实的标签,那么在选举中基本上就等于被判了死刑。

 

为什么一些官员总是习惯于一遇事就撒谎?关键是撒谎的代价还不够沉痛。《公务员法》其实有禁止撒谎的条款:“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但具体的惩罚效力却非常有限。因此一些公务员在遇到负面事件时想当然的就撒谎,如果能够在政治生态中实现对谎言的零容忍,使撒谎的代价甚至远远高于其坦白的代价,还有几个人会轻易撒谎呢?

 

你可以无可奉告甚至拒绝回答,但你不能撒谎,这要做到其实不难。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49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