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信海光微天下(微信加好友)
又有社科新报告出炉了。前天,“社会建设蓝皮书(2013)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正式发布的2013年社会建设蓝皮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2013)》指出北京本地城镇户籍居民的住房质量逐步提高,住房的数量已经超过一户一套的水平。
报告指出,201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26平方米。除了部分无房户,北京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基本需求大体得到满足,大多数城镇居民正处于追求住房质量的阶段。
“北京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基本需求大体得到满足”这一研究结果听起来让人欣喜,但应注意还有一个前提:“除了部分无房户”。而这个“部分无房户”到底是多大群体,其实才是更值得深究的。只有弄清楚这一块,才能了然北京市真实的市民住房现状。否则,单纯的人均数实在无意义,正如网络段子所云:我是临时工,他是领导。我月薪2千,他月入20万,我们人均收入10.1万;我的宿舍10平,他的别墅290平,我们人均住房150平,我一餐8元,他一餐8万,我们人均每餐消费4万;我有80元的单车,他有80万的奥迪,我们人均40万的座驾......谁还敢说我不幸福?
再分析这“一户一套”,有两个细节不能回避,其一,所谓城镇人口是指有北京户籍的北京居民,而不包括流动人口及无户籍常住人口;其二,城镇人口是指北京包括郊区县在内的所有城镇户籍人口,而非仅指城八区。北京大概有600万套存量房,如果按户籍人口1300万算,若平均2.5人一个家庭,500万个家庭对应600万套存量房,平均下来确实是差不多一个家庭一套。
但问题是现实中,这600万套房对应的情况却并非这么简单,首先需要减去外地人购房的一部分(北京有常住外来人口773.8万人)。另外,在“北京人”中,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比城镇居民要大很多,而郊区居民住房条件也比市区要宽裕,再加上,刘志军这类拥有374套房的情况,如此算下来,一户一套这个结果里有多大被平均来的水分就可想而知了。
学术报告结果与公众现实印象反差巨大,这几乎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个常见现象,其根源就在于现在的“学术”总是执拗于数字和结果,而无视现实实际观感。在《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2013)》中,对北京城镇居民“一户一套”起到衬托作用的是对外来人口恶劣居住环境的描述,比如报告称北京外来常住人口4成工资交房租,流动人口人均住房不足6平米,在限购令下,外来人口购房比例大大下降等,这固然反映出了社会现实,却难能反证北京户籍居民的住房“基本需求大体得到满足”,达到一户一套水平。如果政府看了这份报告,以为自己对北京辖区内户籍居民该尽的住房建设义务已基本达标,从而自满懈怠,岂不大大误导?
事实上,即便按29.26平方米的平均结果,其距离理想住房面积也相差甚远。按房控股有限公司统计,中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约为29平方米,北京即便剔除八百万外来人口平均出来的数字也不过如此。而前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居住目标是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5平米。
所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但大家好要是真的大家好,而非数字计算出来的。“北京人”在报上能看到一人一套的平均数字,但在现实中也能看到一些小区无人居住的、每到夜晚黑漆漆一片的空置楼房,研究报告说“北京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26平方米,但公安局人口管理总队也核对出北京的“空置房屋”381.2万户,他们会更相信谁呢?
(科技、阅读、生活--微信最值得收藏的公众号之一。收阅本微刊方法,点击右上角按钮,点查看公众号可关注微天下或分享本文。或微信“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搜索gongzhonghao001或微天下添加。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