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by 信海光微天下

前两天刚因为波士顿爆炸案写了一篇大事件与传媒变革(回复57查阅),中国本地就发生雅安地震这样的悲痛大事件,除了关注灾情之外,媒体表现再次成为热点。

有女记者穿婚纱进行现场报道这样新闻传来,在第一眼看到标题的时候,我直觉的以为是在作秀,但细致了解后感觉又不一样。实际上,这位雅安当地记者不是在电视台直播间里穿着婚纱进行报道,而是在婚礼现场附近的室外。地震是个区域性事件,女记者结婚的地点本来就是现场的一部分,而且准备婚礼又一定有摄像在(或许就是她电视台的同事),这时候进行博报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

当然,如果一定要换穿婚纱她也能做到,但这又必然会有时间和情绪上的折冲。何况,结婚是一个女孩子一生的大事,就算她刻意想穿着婚纱工作来,又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呢?

好记者在面对大事件时候都有天然的冲动与责任感......据我所知,很多新闻机构,地震消息传到十分钟之内,就有N多记者主动请缨要到现场去采访。如果在我职责之内,我也一样,这毫无做作,就像警察无论何时都想参与捉贼一样。

但话又转回来,冲动并不是激动。作为一个新闻专业主义者,我又对不必要的煽情持有反感,包括,过分悲伤的音乐、沙哑的嗓音、饱含的热泪、反复的震撼或悲伤场面以及节外生枝愤怒等。因为在市场经济下,新闻媒体有两重责任,第一重是吸引观众,第二重是社会公器的责任。但在重大灾难时刻,显然应以第二重责任为首要,一切以灾民、灾区利益为重,而不是围绕灾区以外的观众“消费灾难”。

下面引用的这个日本灾难报道十大准则,转自网友@媒介评弹的微博,原文为长微博图片,搜索不到文字版,因感觉有用,手录于此跟大家分享。

灾害报道的十个准则

一、追求报道的精确度

县厅等公共机关发布的消息不要完全相信。未经确认的消息不要传播,不要将出处不明或未经核实的情况告知受众。对于详细情况不明的消息不要习惯于说“这只是猜测,电台不负任何责任”。播放任何电视画面时,画面是收录还是现场直播要有明确表示,现在时刻也要明确表示出来。避免不断重复播放震撼场面,这容易给受众造成地震比真实情况严重的虚假现象。

二、灾害留言方式的推广

为解决受灾地电话超负荷的问题,开设了灾害留言和imode灾害留言板,亲友可以通过这两个渠道获知对方的安危。这两种方式具体如何使用应在日常更好地向民众介绍,尤其是对老人和小孩,更应该用深入浅出地语言进行细致说明。媒体日常节目中应安排类似板块。

三、受灾地的规模和范围要准确传达

“XX市和XX町之间的距离仍无法掌握”......这样的报道完全不可取。
地图上一定可以找到绕路到达的方式。有些村落位于山中,由于地震损毁道路而成为孤岛状态。常规道路不通后,需要怎样绕行才能到达,多花多少时间,新闻中要切实博报出来。

四、时刻记住报道要为受灾害者提供保护

对需要避难的人要发出明确指示。“避难劝告”、“避难命令”这种仅仅是语言上的号召,无法反应出迫切程度。是现在马上避难,还是天黑前?要说得具体。博报严重警界,就显得过于抽象。

五、不要忘记对受灾者的关怀

在受灾地要为灾害者让路,在体谅受灾者心情的基础上进行采访。
在避难所采访要考虑采访时间问题,不要为避难民众造成不便。特别是如厕、入浴等私人生活部分在拍摄采访时要特别小心。面对衣冠不整,失去房子和工作,身心绝望的受灾者,要注意言行,不要表现的过于嚣张。

六、电视和广播都要自觉报道受灾地状况

受灾现场电视无用的观念已经过时。用手机、移动导航等设备看电视,希望从电视中获得消息的受灾者越来越多。过去的电视广播分割论已是明日黄花。电视报道中也包含了细致的生活情报和地域情报。为考虑到地震对周边旅游地区的影响,电视中还应博报旅游区相关信息。

七、平安信息交给电信、

确认个人是否安全,“1对N”的传播不如“1对1”的通信有优势。NHK在地震时曾开通个人平安情报,面对个体受灾群众询问亲友是否安好,但作用不大。

八、平日注意学习积累,培养灾害报道的专门记者

九、制作报道手册

十、在报道现场牢记是为谁报道

不要单纯地等待军队被派遣来救灾,必要的时候要提出建议。不要仅仅顺从行政的决定,有时候行政无法顾全一切。情况不明的场所有可能发生未知灾害,这点要时刻牢记。稍转变报道的视角和方式,就有可能多救一条人命。新闻工作者要再次提醒自己--灾害报道是为了受灾者的报道。

 

【信海光微天下】(原创、科技、阅读、生活--微信最值得收藏的公众号之一。收阅本微刊方法,点击右上角按钮,点查看公众号关注微天下分享本文。或微信“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搜索gongzhonghao001或微天下添加)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