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3月6日下午,电影《青春雷锋》出品方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就某晚报6日刊出“电影《青春雷锋》南京上映首日‘零票房’”的报道作出回应,称此为不实报道。回应称,《青春雷锋》在南京首映并非没有一个观众,当天仍有90人观看。
《青春雷锋》出品方以事实推翻了南京首日“零票房”的谣言,但所提供的“90人”的官方数字却又披露了真相。尽管没有出现零票房的极端现象,但区区90人仍旧证明这部主旋律影片在市场上的不受待见,而且,出品方也并未说明,这去观看的90人到底是自己购票,还是赠票,或公款包场。无独有偶,关于《青春雷锋》,太原也有媒体报道该片在当地遭遇零票房。
遭受尴尬的其实不止是《青春雷锋》,今年3月份,同时走向市场的还有《雷锋的微笑》和《雷锋在1959》两部电影,据山西《生活晨报》调查报道,这两部电影在当地某影城“各放映一场,但无人观看,随后便下片”。
三部雷锋题材的电影在同一时间段内集中推出上市,又同时遭遇几乎零票房的尴尬局面,这在电影业日益市场化的今天,简直就是个笑谈。如果稍微有点市场常识,就一定不会把三部同题材、同类型的电影同时推出。说白了,就是压根没有把观众放在眼里。即便都是为了赶在三月学雷锋月放映,那把三部绑在一块放也比现在效果好啊,至少还方便观众选择和电影院排期。
尽管雷锋电影出品方以最快的速度对“零票房”做出了辟谣,显得好像对票房很敏感。但这些电影能够走上市场,其背后的真相或许恰恰正是它们根本不关心票房。根据报道,在雷锋电影上线之前,各大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就接到了通知,要求做好发行放映工作,保证场次,寓教于乐,为全社会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新高潮尽到责任。
学雷锋没有错,拍电影学雷锋也没有错,但忽视观众和市场需求,拍一部注定没有票房的电影去学雷锋,就很值得商榷。电影票房的意义不仅在于人民币,它还象征着观众数目,试想,如果没有观众,就算强制院线安排了档期,就算把票价降到最低,又有什么用?电影有了,可学雷锋的人还是没有,弘扬雷锋精神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题材电影在中国一定还会拍下去,但无视票房的主旋律电影早该绝迹于时代。这不单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从宣传主旋律效果角度也应如此。因为票房越大,观众越多,对主旋律的宣传效果则越好,二者并行不悖。一部无视票房的主旋律电影,就算政治任务也没有完成好。
票房与主旋律呈现一种正相关,近年在国内影坛已不乏先例,比如《建国大业》、《建党大业》、《唐山大地震》等主旋律电影就取得了很好的票房。而在国外,这种逻辑也是成立的,比如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法国电影《天使艾米丽》,讲的就是一个爱做好事的“洋雷锋”的故事。
最后,就寓教于乐学雷锋来说,有两点值得一提,其一,没必要一定采取拍电影这种耗资巨大的传统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其实有微电影、互动游戏等各种形式,即便拍了电影也未必就一定要通过院线发行,电视台、电影频道、视频网站,都是更好、更灵活的发行方式,比去院线与民争利更有效果;其二,学雷锋的核心是学习雷锋精神,拍电影也不必一定纠结于“雷锋”这个具体的人,或许,像《天使艾米丽》一样,脱离开雷锋,反而更容易拍出有市场号召力的学雷锋电影。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49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