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日益繁荣壮大的今天,“转发”使优秀的媒体报道获得更高的曝光率,但“转发率”却也正吸引媒体比从前更容易偏离事实真相,人们对那些惊悚的话题更感兴趣。在网络社会,如何使事实得到尊重,而不是被“选题”误导,将是媒体的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从去年底开始,一场关于商业利益和公共安全的争议与拷问把出租车车载信息屏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争议起源于一起发生在上海的交通事故。这起车祸发生在去年10月1日清晨5时许,当时一辆强生出租车载着沈先生及其妻子,由西向东行驶在华夏高架路上,行至唐黄路附近时,出租车与前方一辆轿车发生碰撞。事故中,沈先生头部受创,不幸身亡,而他太太受轻伤。其亲友认为,死者是因为广告屏幕的撞击而遭遇不幸。此事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以后坐出租尽量远离那个小屏幕”,此后,多家媒体介入报道,认为“出租车安装屏幕存安全隐患”,应予以拆除。

小小信息屏居然是车祸杀手,这个提醒听起来颇令人震撼,并很有后工业社会的预言感。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出租车公司和广告主勾结起来,以高科技为借口,把危害公共安全的物件大量铺设在运输工具上,他们明明知道潜在危害,但却向公众隐瞒真相,讳莫如深,然后勇敢的媒体开始行动,扒粪......

但生活毕竟不是美式大片,在看完轰动新闻之后,对真正有兴趣寻获真相的人来说,还有以下信息不能被忽略:其一,在警方出示的认定书中,承担主要责任的是出租司机,而车载屏及运营商从未被列入当事者,信息屏的“杀手因素”没有被任何权威部门认定;其二,现有信息屏均通过了安全性能测试,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非山寨货;其三,信息屏的普及在全世界已有多年历史,比如飞机上,纽约市的出租车上;其四,这种广告屏在上海也已普及多年,但之前从未出现过关于可能危及乘客安全的报道。

事实上,如果以“硬度”与“缺少缓冲功能”而论危害性,目前中国出租车上更广泛存在的驾驶座防劫护栏比方寸面积的信息屏要大得多。何不呼吁一起拆掉?

出租车与前车相撞,导致后座乘客撞击身亡,如果媒体在这起车祸中寻找更有意义的、更具普遍警示性的信号,不系安全带要比拆掉信息屏重要得多,今年1月1日新交规实施后,乘客使用安全带也正成为强制要求。但为什么各种报道却热衷于把信息屏指认为车祸元凶呢,其原因颇令人寻味。

我不认为媒体是在试图误导公众和管理机构,刻意忽视危害乘客生命安全的根本因素——不系安全带。但在这一事件中,媒体对“趣味”的过度追逐,确实在客观上导致了对真相认识的偏颇。导致“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当然不能排除信息屏因素,但还有安全带,路况、车速、司机操作等各种原因。而选择跟“信息屏”联系起来,哪怕关系再牵强,也显然比报道“不系安全带”更具传播性与转发率,更能吸引眼球。于是,车载信息屏及其商家触动传媒被列入“媒体被告席”,更有一家媒体13天内在官网和报纸连续发布3篇报道,其导语及内容几乎相同。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关于此事,在微博上还爆出一场小纠纷,曾就此车祸事件接受采访的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周青教授说:两个小记者为了抓这个热点话题,这两天老电话缠着我,非让我说出安装屏幕有重大危害的“专家”说法,我一再强调,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不系安全带...明明电话和邮件中都告知了孰重孰轻,千叮万嘱,可你偏偏还是扔了重点。

显然,阴谋、利益与公民安全,对信息屏的报道更能演绎出“大片”,这对媒体简直有致命的诱惑。此事暴露的问题是,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日益繁荣壮大的今天,“转发”使优秀的媒体报道获得更高的曝光率,但“转发率”却也正吸引媒体比从前更容易偏离事实真相,人们对那些惊悚的话题更感兴趣。在网络社会,如何使事实得到尊重,而不是被“选题”误导,将是媒体的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揭黑,扒粪,对于媒体和公众来说,都是很容易引起兴奋的事情,但对报道对象,作用却很可能是致命的,尤其是在商业领域,一旦误伤,后果无法挽回。当年三株帝国不就是垮在一篇报道上?像车载信息屏这样小的细分领域,政府只要因为舆论压力食指轻弹,一个行业就很容易灰飞烟灭,但宏观之下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饭碗与商业梦想。媒体必须要慎重。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49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