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在国外消费的中国人要知耻,但中国企业、中国经济更应反思。古人说,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市场上这道理一样行得通,中国企业应该仔细评估一下,中国的扫货族中有多少是被本国的高昂物价和劣质服务逼到国外去的?中国经济也应该仔细评估一下,国门大开,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税负、物价是否已经到了留不住中国消费者的边缘。
国庆中秋黄金周,又有中国人在海外大手大脚花钱引关注的报道袭来。据报道,八天长假期间,四处扫货的中国游客成为刺激欧美日韩经济的动力,在世界各地的免税店里,从奶粉、化妆品、皮具服饰,到钟表、珠宝,都被中国游客蜂拥争购。外国老板们说:谢谢中国人!
有媒体分析说,之所以出现黄金周出国扫货潮是因为欧元贬值,使中国游客在欧洲购物变得异常划算,因此才掀起这股扫货潮。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未涉及根本。因为欧元贬值只是近期的一个地域货币现象,但中国人出国扫货潮却由来已久,而且目标地远不止欧元区。
比如在美国,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国际游客在美国消费市场所占比例从17%下降到11%。与此相反,中国游客在美国消费则逆势上升美国旅游协会统计,平均每个中国游客的消费额为6000美元,而世界其他国家游客平均消费额为4000美元。
在日韩亦是如此,近两年,中国兴起游轮购物旅行热,主要目的地是日本和韩国。前不久,我一位朋友参加了一次这样的旅行团,几千中国人乘坐大船出游到日本、韩国,登陆后主要活动是购物,当地的商店专门调集人手接待这大批中国人,从奶粉、化妆品到钟表、电饭锅,均被抢购一空......这些壮观景象后来被日本NHK电视台拍成纪录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
疯狂扫货的中国游客常使当地居民想起八十年代乍富的日本人--表面上看确实很像,但仔细观察却会发现很大的区别。中国扫货族中当然有不差钱的富裕人群,但更多的却更像注重效率的“采购商”,国外旅游业者对中国游客的描述是:他们行色匆匆,走路快,挑东西快,刷卡快,睡廉价房,买高档货。
真的像某些媒体所自豪的“中国购买力创造正能量”?显然,扫货族的疯狂表现,并不是由于中国人忽然大方富裕起来了。他们的疯狂扫货看似“疯狂”,其实暗含理性,每个人心里都明明白白揣着一本帐:扫货不是在寻找花钱的感觉,更不是浪费,而是为了省钱!
某些同样的商品,在国外比国内便宜很多,这是几乎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识,但这种“便宜”到底有多大,不是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我前不久曾亲身试过一次,在国外购物网站亚马逊上订购了两双品牌山地靴(MAGNUM),在国内市场价格合计至少2000元的这两双鞋,信用卡支付总共花了125美元,加运费也不过人民币1000元,拿到手一看,商标标牌上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
中国目前的整体经济发展也不理想,内需不振,通货膨胀,为了省几千、一万元而去海外疯狂扫货,帮别国缓解财政困难,这样的消费行为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但现实又不能不令消费者疑问:为什么关税在下调,人民币在升值,但进口货在国内的价格却一路飙升?为什么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反而卖得更便宜?为什么人们对维权更近便的国内商品不屑一顾,却更青睐于几乎难以享受售后服务的海外扫货与海淘购物?为什么在国内旅游,花费比万里迢迢出国游花费还要多?
就出国游本身而言,由于旅游业丑闻频发,服务差,接待能力差,今年国庆中秋长假的一大新特色就是出国旅游者大幅增加,消费大增,使境外旅游目的地赚的盆满钵满,但代价却是国内旅游业的业绩惨淡。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30日至10月7日,中国黄金周收入增幅为2007年以来的十一黄金周最低增速,也是近三年春节和十一两大黄金周中增速最低水平。
盲目在国外消费的中国人要知耻,但中国企业、中国经济更应反思。所谓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中国企业应该仔细评估一下,中国的扫货族中有多少是被本国的高昂物价和劣质服务逼到国外去的?中国经济也应该仔细评估一下,国门大开,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税负、物价是否已经到了留不住中国消费者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