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间,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花样不断,马科专业、彩票硕士、作家班都成为了新专业,引起网友热议。这些和传统教育学科明显迥异的专业都学些啥,将来的就业前景又如何?新华网记者前往探秘,并写出了一篇报道。
报道洋溢着乐观的情绪,比如说马科专业“迎合需求好就业”,“专业才刚刚开办一年多,但已经有不少俱乐部、马场都已经向学校预定学生了”;比如彩票专业未来则要面对未来超过25%惊人速度增长但却专业人才匮乏的市场;比如物联网专业实践性更强、就业前景更好等等。
专业设置市场需求大定位准则好就业,基于这种逻辑,这些对于新专业的乐观情绪在未来有可能变为现实,但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成一场空欢喜--这有前车之鉴:6月11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在京发布,对2011年至2012年的大学生就业进行了解读,其中研究预测出来近20个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而这些获得“红牌警告”的专业中,有不少在以前正是像马术、彩票这样的市场定位精准的新兴专业、就业热门专业,比如动画、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现在,他们却成为了最难就业的专业。与之相反的是,以前那些乏人问津的地质工程、采矿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却成为2012年本科就业形势较乐观的“绿牌”专业。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现在国内马产业相关人才供不应求,缺骑师、蹄铁师、驯马师、营养师、马兽医、马房管理,但假如哪天马产业不缺人了,不知道这些以学习养马、驯马的马专业毕业生能转行去做些什么?
客观说,大学在设置专业、高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候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就业环境等外部因素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将就业变成选择专业甚至专业存废的最重要标准则无疑是误入歧途,这不但使大学教育脱离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个根本目的,使大学教育变得功利化、庸俗化,而且还很容易误了学子们的终身。
就像全世界的农民一直都解决不了农产品的“大小年问题”一样,大学也很难解决因盲目迎合市场而在专业设置上造成的偏颇。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他们可能自以为抓住了市场的脉搏,拥抱了热门,于是一哄而上,但人才培养是有过程的,几年之后,得来的却往往是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结果。农民遭遇大小年,大不了忍受亏损明年再种一茬重新来过,但大学生的青春却只有一次。
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去年曾经有部门出台文件,要求高校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种纯粹以就业率决定专业生死的标准可说已陷入“唯就业论”的误区,过度强化了大学的人才技能培训这一功能,把大学当成了职业学校来办,按这种逻辑,现在社会大为稀缺的地质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早在20年以前就该调减停招了。
事实上,决定一个学生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精英的,不是他学了什么专业,而是他具备了什么能力,拥有什么样的兴趣与志向,那些把未来完全寄托在功利性地选取一个“好专业”的学生,一般很难取得大的成功,比如,大家都知道林书豪在NBA打篮球很牛,但他却不是什么体育大学篮球专业毕业的--大部分NBA球员都不是,林书豪拿的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