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谁规定高考状元多要当“马云”?

 

最后需要一提的是,之所以说这个研究无聊,不但因为它实质是在换了个角度炒作高考状元,还因为它用了一种庸俗的标准来定义所谓成功人生,难道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或院党委书记这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提,而最终湮没无闻和成为全职太太就是令人惋惜的失败人生?这不由使人想起几年前因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昔日神童宁铂而引起的社会争议。还是那句话:我的人生成功与否怎能由你说了算?


最近有人做了一项无聊的研究,说是对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高考状元虽然考试成绩辉煌,但却没有一人成为职场状元,“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多数高考状元都已湮没无闻,甚至有的成了全职太太”。

之后,有记者依据这份数据核实了1977年至1999年间的24名湖南高考状元,果然发现,在被核实的前高考状元中,“仅一人从政,无一人经商,且无一人成为所从事工作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从政的那一位,还只是个湖南某技师学院的党委书记。

高考状元居然成了“伤仲永”,这事儿不但调查者、报道者在叙述、评论时有掩盖不住的惋惜和遗憾,于观者更是议论纷纷,有人就此得出结论:高考状元大多智商高情商低,是“温室的花朵”、“象牙塔内的状元”,不容易适应社会,对社会的理解、接受度不高......;有人则借此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并进而把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重申了一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中国的考试制度、教育制度确实有不少问题,但这跟高考状元的前途到底能有多大关系呢?我深表怀疑。一个最直白的反问是:假设,中国有一个很完美的高考录取制度,是否那些在这一完美制度下被录取的高中生,未来就一定会更多可能地拥有一个成为“领军人物”的人生呢?


这个研究的无聊之处在于,研究者在事前已经为高考状元的人生假定了一个“须辉煌”的前提,但这一假定本身就值得质疑。在中国,高考之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再重要说到底它还只是一个考试,决定的仅仅是能否进入一所自己满意的大学而已,之后,同学少年们又都重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仅此而已。试问,当今职场上招聘时候,有几个人力资源总监会关心大学毕业生们高考时候的成绩?

不只高考,即便公务员国考状元,也难说未来就会比“同年”们更容易辉煌。以创造“状元”此一名号的中国科举为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者),其中又有多少人成就了大事?人们能记住的也就文天祥、翁同龢等寥寥数人而已,可见状元此物,也不例外于世间万物,也原本就是创造辉煌者少,而“湮没无闻”者多。

事实上,尽管结果看起来是要为高考状元“去魅”,但对高考状元“须辉煌”的未来进行研究本身,就已经暴露出研究者也未摆脱浓厚的“状元情结”,他们和多数人一样,对高考状元给予了远远超出一般的期望,恨不得他们个个成为“马云”、“李彦宏”,而这正是目前社会上炒作高考状元、崇拜高考状元等等现象的核心。


没必要因为希望而神话高考状元,也没必要因为失望而妖魔化高考状元。

最后需要一提的是,之所以说这个研究无聊,不但因为它实质是在换了个角度炒作高考状元,还因为它用了一种庸俗的标准来定义所谓成功人生,难道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或院党委书记这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提,而最终湮没无闻和成为全职太太就是令人惋惜的失败人生?这不由使人想起几年前因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昔日神童宁铂而引起的社会争议。还是那句话:我的人生成功与否怎能由你说了算?

在滚滚红尘中披荆斩棘成为领军人物,这当然是一种成功,但圣人也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一种成功的人生境界啊!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49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