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网络戾气很讨厌,但它决不至于讨厌到令人可怕的程度,更不应因为戾气而对互联网声音以洪水猛兽视之,动辄打压。一个良性的互联网当然是戾气越少越好,但我们同时也不能不注意到,网民在互联网上戾气的发泄还有类似中医上排毒的功效,使戾气不至于累积而发展成极端的现实行动。《国语·周语上》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这个道理,用在戾气上也是一样的。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谁在为网络戾气‘添油加柴’”的文章,文章从最近互联网上质疑的“失控”、无底线的人身攻击以及网上“约架”等现象,总结出中国互联网上存在着一股“戾气”,好像人人心里都窝着火,记者梳理了一些新闻后的跟帖发现,“各色谩骂声,均占到约九成以上,其中不乏大量带脏字的内容”......“网络暴力猛于虎”!

而网民们心中的戾气为什么会这么大呢?报道指出是因为有人在为这些戾气“添油加柴”,是因为近年来各大内容网站正变得越来越哗众取宠,它们在通过“标题党”等方式刻意放大甚至附会社会痛点,以迎合网民情绪及泄愤心理。比如,前段时间《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反腐败是中国社会的攻坚战》的评论,但却被某网站标题党为“环球时报社评: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进而引发网民戾气与谩骂。


戾气,在中医上和正气相反,与邪气相应,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但一般用在形容人的心态:比喻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记者能够在中国互联网上发现普遍存在着一种戾气,观察还是很敏锐的。的确,近几年的互联网上,无论是上论坛还是玩微博,看跟帖还是读博客,都会发现四处弥漫着愤怒的气息,动辄辱骂家人,重则实地约架,已是网络生活中见之不怪的常情。


网络戾气的高涨也的确与不良网站的刻意引导大有关系,但我以为,把罪责主要归因于编辑标题党的“添油加柴”很可能是找错了主要方向。如果我们相信中国的大多数网民都不是傻子,不会长期被简单的“标题党”所蒙蔽的话,真正的原因,恐怕还要从戾气的来源深处找起。例如,与以前相比较,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的数量、公开性、传播速度都大幅提高,当然人们接触到“易怒新闻”的总数也在提高,因此,戾气比以前多就在所难免。

但问题是,互联网的诞生其影响是世界性的,网站急功近利也是全球网络媒体的通病,为什么独独中国的网民会这么容易愤怒,这么有戾气呢?这就需要找寻更个性、更本地化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个深层次原因不容忽视,其一,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但不同价值观之间还没学会相互容忍,相互包容。有人群便有中左中右,便有不同利益,便有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如果没有建立好的心态,现实中的观点分歧与利益分歧在互联网上只能表现为争吵和辱骂甚至殴斗,如果总结下就会发现,最近微博上发生的几起约架事件,归根结底其实都是“左右之争”。

其二,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增加,也导致戾气增加。中国社会确实在进步,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社会仍存在不公平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等等。不公平则导致愤怒,怒气变异则为戾气。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迅速消除大部分不公平现象,相信戾气也必会迅速大为减少。另外,除了不公平,痛苦也会导致愤怒与戾气,这就需要通过努力提高公民的幸福指数加以解决,比如社保、医保、税收,如果人们的税负痛苦指数一直高居前列,想消除戾气就很难。


最后,中国网络多戾气的,与传统的温良谦恭让等优秀品质逐渐消亡也很有关系,多年以来,我一直有访问海外华人网站的习惯,但同样的话题--比如谈论某一产品、某一游戏,台湾的网民之间往往就表现得很彬彬有礼,但在内地却常会引发谩骂与争吵,这只能归因于基本礼仪教育的缺失,再联想到名牌大学出口成脏的“三妈教授”,再联想到多年前主流报纸上比网络标题党更火爆的“牛鬼蛇神踩翻打倒”,可知暴戾之气深种已久,要消除三尺之寒,任重道远。


网络戾气很讨厌,但它决不至于讨厌到令人可怕的程度,更不应因为戾气而对互联网文化以洪水猛兽视之,动辄打压。一个良性的互联网当然是戾气越少越好,但我们同时也不能不注意到,网民在互联网上戾气的发泄还有类似中医上排毒的功效,使戾气不至于累积而发展成极端的现实行动。《国语·周语上》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这个道理,用在戾气上也是一样的。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499篇文章 6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