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广泛群众认知基础,要在中国改变举国体制,追寻体育的本义,任重道远。
本届奥运会,除了金牌,大概就是中国女羽运动员因消极比赛而被取消资格的新闻。
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传出后,此事在国内媒体及网上均引起激辩,赞同或反对,正反双方势均力敌。连白岩松也选择了一边阵营,他为被逐选手辩护,认为应该承责的是不合理规则而不是中国运动员:中国要上诉,不改变结果也要改变规则,任何不赢能获利的规则都要改,现有规则下还玩命打,不是傻就是脑子进水。
白岩松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很多人都认为,“让球”这种事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普遍,中国运动员之所以被抓,主要是因演技太差。甚至有评论员直接撰文说“故意输球是一种权利”。
不能不承认“规则说”和“演技说”都有其道理,但如果让我选择,我仍会站在国际羽联以及伦敦比赛现场发出嘘声的两万名观众一边。
理由如下。其一,从高处讲,被逐选手的让球行为不符合奥林匹克精神,顾拜旦也说过,“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其二,从低处讲,“让球”对不住观众,尤其是现场观众,奥运比赛一票难求,价值不菲,人们可不是来看“假打”的,不知这算不算商业欺诈?很多网民说,只要真正看过那25分“丑陋比赛”的人,都会因无法忍受转而支持处罚;其三,尊重规则是参与竞赛的基础前提。所谓认赌服输,对规则不满不是让球的理由,不接受可以罢赛抗议,参加就意味着接受哪怕不公平的规则。
但不论道理讲得如何充分,此事引起的激辩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让球夺金”这类做法,不单是运动员的问题,甚至也不单是教练组的问题,它是作为一种价值观在国内广泛存在的,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与历史渊源。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参加奥运就是金牌数目的比拼,就是国力的竞赛,就是强者之间的较量,就是民族自豪感的争夺,在这一金牌至上的认知基础上,什么举国体制、诈伤让球、内部选拔等就都显得合乎情理。
再加上传统文化中自古就讲究的谋略、权变以及对规则的不尊重等。这些因素都使人们对在比赛中运用让球之类手法表现出高度宽容,毛主席当年战争期间不就有过“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教诲?兵圣孙子也说过,兵以诈立,以奇胜。
有人把比赛当做一场比赛,有人把比赛当做一场战役。
中国已经回归奥运会28年,但很显然,太多人对奥运精神的认知还仅停留在金牌至上、国家荣誉至上的阶段。而真正的奥运精神则还包括对体育之美,对活力、乐趣、公平、进步与正义的追寻。最近有一则名为《本届奥运会最淡定冠军》的微博在流传:买了去伦敦的机票,结果航班取消;再买一张机票,被自家小狗吃了;比赛前晚,枪在车中被盗…接二连三的噩运,32岁老将吉姆·罗德堪称本届奥运最镇定冠军。决赛中,她拿着当地社区赠给她的枪出战,以破奥运纪录的成绩夺得女子双向飞碟冠军。
这一个美国运动员的奥运历程,从中,人们看不到战术与谋略,看不到国家的海量资金投入,看不到对种子选手的特殊关照,只看到她对体育的热爱。
没有广泛群众认知基础,要在中国改变举国体制,追寻体育的本义,任重道远。
在这起丑闻中,两名优秀选手丧失了夺得金牌的机会,令人惋惜,但对中国体育来说未必是坏事,因为这暴露出很多值得纠正的东西,比如羽毛球队多年来已经屡次让运动员消极比赛,按统计,去年,在所有世界大赛中,中国选手之间对阵99次,其中20场没有完赛,今年2月份有外国队员向媒体揭露此事,中国队教练的回复是“他肯定忘记吃药,脑子出问题了!”这样的教练更应该为此次丑闻负责。
上世纪国力微弱时,为彰显国力、振奋民心而将金牌列为奥运第一目标,在2012年的今天,中国GDP已雄踞世界第二,强国身份已世所公认。这一现实下,再把金牌数列为至上目标是否还有必要?值得深思。2012年的中国,除了金牌与国家荣誉,应该从奥运会与奥林匹克精神中收获更多的东西,比如它的那些能使人变得更好的原则,它对个体的尊重,对对手的尊重,对人们之间真诚、合作和友谊的促进,它光辉的理想主义,它对公平的促进,它对平等参与的倡导......这些元素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并行不悖,或许,比金牌来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