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是全国爱眼日,在深圳创业的一位朋友寄来了他的关爱,一款标称“我的私人眼科医生”的便携式智能护眼设备,这个小玩意像一个微型单筒望远镜,可以便捷的检测眼睛的近视、弱势和远视程度,还可以进行人眼调节能力检测与锻炼,配合相应的APP,还能把检测的数据传到线上,接受专家的在线服务和远程会诊。

 

随手检测了一下,人到中年,长期紧盯显示屏,视力果然是大有下降,已经只有0.8左右了,差强人意的是,还没有老花眼。由于是第一代产品,我给他们指出了一些不足与期待,可在未来加以改进。


但技术上的改进并不是这款智能护眼设备的关键点,我更感兴趣的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普及,可穿戴设备火爆的今天,这样的眼保健产品到底有没有市场。要知道,现在提起可穿戴设备,人们看到的都是智能手表、手环、血压仪、体重仪等,还很少有企业在眼保健设备上下功夫。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相关领域有特长的多数企业都比较迟钝,还没反应过来;二就是并非厂商刻意忽略眼保健市场,确实是在市场突破上有难点。


或许重点在于后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眼保健的需求肯定是存在而且持续增长的,人体对外获取信息的渠道80%靠眼睛,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家庭中不断普及,人们紧盯着“屏幕”的时间大大增加,对视力的担忧也随之增长,爱眼的需求当然也随之增长。但问题是,如何找到这种需求之中的强需求?视力的衰减是慢性的,可能几个月之后,才会发现视力的提升或者下降,并不像血压、体重之类随时变化,需要日常“穿戴”起来随时监测,后者就是强需求。


如果以app为出发点讨论,一款移动医疗APP的强需求则在于“危害性”和“话题性”。危害性其实就是指同病相怜的程度,其实国内有很多非常活跃的社区都是疾病话题社区,患者为了治疗、寻医问药或者缓解疾病压力,整日整夜的泡在相关疾病的主题社区中,其粘性无与伦比,"话题性"医疗app的典型例子则是大姨吗、美柚这类经期健康APP,由于发作频繁(每月一次),涉及人口庞大(人类半数人口),又比较隐私,围绕经期有无穷无尽的话题,维系了APP的粘性和内容的繁荣。


但围绕眼保健却很难找到这样的引爆点,视力的健康很重要,但其实常见的问题种数不多,疑难杂症更少,没有太多的话题可供发挥,如果想成功,必须另辟蹊径。


或许青少年与家长们是一个潜在的强需求群体。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的调查发布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学生视力不良率小学生达34.17%,初中生为54.96%,高中生为80.36%,百分比居世界第二......近视问题早已是社会问题,如果说成人们对视力的下降已经习以为常,但家长们却不会容忍那些电子产品对孩子视力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就为眼保健领域的移动医疗提供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社会化渠道实现新发展的机遇。

创造强需求是一条出路。相比护肤、补脑等保健来说,眼保健的市场狭小,其很大原因是因为在视光学专业医生不足的情况下,需求没有被激发出来,但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可以把传统医疗的生命信息采集、监测、诊断治疗和咨询,通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大数据分析与移动互联网相连:所有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不再被限定在医院里和纸面上,而是可自由流动、上传、分享,使跨国家跨城市之间的医疗辅导亦能轻松实现,如果人们习惯了这样的医疗服务,就等于有了新的需求。


当然,要实现市场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产品。目前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市场(超过50%)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但多集中在血压、血糖、血氧和心电等领域,它们的共同点是可以通过硬件设备被动收集,技术难度也不大。而眼保健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也有消费电子属性,但对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更关键是它需要佩戴者主动测试后才能进行收集,有一定的消费者教育门槛,对研发厂商的技术实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性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前文所提便携式智能护眼设备瞳仁视,就是深圳市斯尔顿科技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共同研制联合推出。深圳斯尔顿是长期致力于视力光学仪器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曾开创了中国第一台眼科OCT。这样一个传统医疗设备公司在专业技术上还是有比较优势的,能否突破技术、资源和团队门槛成功“迎娶”互联网,可期待观察。

就产品而言,这“瞳仁视力”将在国际爱眼日6月6日当天在京东正式开启预约,这是国内首款检测眼睛常见疾病的便携式智能护眼设备,也是眼科医疗领域试水互联网思维以及可穿戴设备的第一个案例,到底能否成功,相信市场很快将给出答案。

 

“眼保健”可穿戴设备有没有市场?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