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冲刺阶段,为了能使孩子在考场上发挥出色,家长们又开始疯狂的选购、抢购保健品和营养品(注,本文提到的保健品涵义覆盖相关药品、保健品、营养品,下同)。而中学毕业生“嗑药”参加高考,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最典型的就是两年前的高考季在互联网上疯传的那张“吊瓶高考班”照片:湖北孝感某中学晚自习的一幕,教室灯火通明,每张课桌上都堆满了书,教室半空中拉上了铁丝,挂着很多吊瓶,为备战高考,学生们正在一边学习一边集体打点滴补充氨基酸。

打假名人方舟子看了后,在微博里批判称,“所有号称补充氨基酸的保健品全都是骗人的……吊一瓶氨基酸的效果还不如去吃一片肉。”

但家长们可不信这个,没有人能阻止他们给孩子“嗑药”,据媒体调查,每年高考前三个月,各类脑补保健品、营养品销量都会大增,有的甚至增长200%。堪称一大中国特色现象。而且“嗑药”并不完全是家长敦促,高考生本身也很有觉悟。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七成接受调查的高考生会为了提高成绩而服用药物和保健品,六成被调查者认为服用药物和保健品真能提高考试成绩,甚至有七成高考生愿以药物副作用来换取高考成绩的提高。

是谁把高考季变成了“嗑药季”?

在“吊瓶高考班”一事中,还有这样的细节。有媒体发现照片奇观,就赶往孝感一中采访,结果学校领导说,这是因为“国家有规定,每年给高考学生10元钱的氨基酸补贴。学生若感到身体不适,可以申请到医务室打氨基酸。”

学生自愿,家长敦促,学校支持,国家补贴......很显然,高考嗑药早已不再是考生个人的事情,而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合谋,一种共识,大家都认为,要想高考好,嗑药免不了,这才造就了“吊瓶高考班”的公然亮相。

客观说,食补药补是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科举的时候考生家里还给炖个鸡汤喝,嗑药对于需要的人来说是必须的。但问题是,全体学生,不管男女胖瘦健弱统统嗑药就很有些不对头了。保健品(营养品)并非人人皆宜,盲目猛补,不但起不到滋补健身的作用,反而会补出病来。这也该是常识啊,学生们幼稚罢了,家长、老师们都也不知道吗?

是谁把高考季变成了“嗑药季”?

很显然,高考必须嗑药,这是一项错误的共识,但这项错误的共识是怎么来的呢?细究起来原因就很多了。首先,最大的根源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高考对学生命运的改变太大了,考试这两天太重要了,所有人都渴望“毕其功于一役”,为此牺牲远期的身体健康也在所不惜,所以,才有“七成高考生愿以药物副作用来换取高考成绩的提高”。这是现有高考制度对考生身体摧残的现实例证,与当年兴奋剂摧残运动员现象如出一辙。

“吊瓶班”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反讽,残酷的竞争扭曲了高考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初衷,给社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无奈”。

健康常识的缺乏,保健心态的扭曲是另外一大原因。一般医生都知道,对于正常人来说,吸氧不会有任何增强效果,而静脉注射氨基酸、白蛋白之类,除非是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的人群,对健康人也无必要,更别说补脑了。但这些常识,却为盲目的家长、学生们所拒绝接受,更多盲目嗑药的人其实是将之当作精神安慰剂,求的是一个心安理得不辜负学生子女。

还有一大原因,就是医药厂商的忽悠。为了决胜高考季,保健品企业采用种种方式、推出各种各样的神奇药品来诱惑学生和家长,更直接的则是把商业链条直接伸入校园,牟取利益,以“吊瓶高考班”所在学校孝感一中为例,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所谓国家给的氨基酸补贴,其实是当地政府为鼓励高三学生刻苦学习,发给学生的生活补贴,结果在孝感一中却被执行为“氨基酸专项补贴”。这其中超过一半的暴利,则由医药公司和学校分食。

是谁把高考季变成了“嗑药季”?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讲,经济的力量对各种“高考现象”的推动大到出乎预料,高考嗑药只是其中之一项,在高考经济这台大戏里,还有钟点房、咨询会、高考保姆、高考辅导、考后旅游等一大串。

再回来看高考嗑药本身。为了应对高考,学生们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可能确实有一部分人需要服用保健进行调养,这毋庸讳言,也不必妖魔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服用保健品应谨慎,耗费钱财是小事,胡乱嗑药一定有风险,乱服保健品导致上瘾,中毒,甚至险些丢了性命的报道并不罕见,而且某些保健品含有激素成分,也值得警惕。

是谁把高考季变成了“嗑药季”?

十几年来,已经有诸多品牌占领了“高考嗑药”的市场,如声称“补充大脑营养”的生命一号,宣称“抗疲劳”的三勒浆,号称“读书轻松一点”的脑轻松。还有后进入中国市场的洋品牌,包括安利纽崔来的一堆补这补那产品,今年更有标着“美国原装进口”标签的自然之宝记易原素也闯进了“高考嗑药”市场......但不管这些厂商怎么说,其实“砖家”揭露的真相是只有几种核心物质:DHA,B族维生素,磷脂酰丝氨酸(PS)等,各家大同小异。

是谁把高考季变成了“嗑药季”?

最后,好的成绩并非是吃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好的心态比保健品更有用,如果说为了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而一定要“嗑药”,那就先问问医生该如何选择吧。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