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那么荣耀独立后,华为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和玩法呢?从种种迹象表明,华为设立了近期和远期两个目标,近期就是在国内市场甩开膀子死磕小米,远期则是瞄准了被苹果、三星占据的高端市场。

 

从华为开始做自有品牌手机这两年以来,每次遇到华为手机业务的相关负责人,我都会建议说华为应该适时推出独立的手机品牌--相信业界肯定不止我一个人这么认为。因为华为的原有品牌虽然也是大牌,知名度非常高,但已经明显不适合现在新的市场形势,华为品牌的既有格调明显会拖累华为手机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并影响其购买行为。这几年,华为推出了不少款非常不错的手机,但在市场上没有创造能与之匹配的销售记录。


华为内部一直有这个讨论,但也一直在犹豫,因为分割独立品牌有利亦有弊,一时也判断不清,没有华为这个国际驰名商标背书的话,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毕竟,在海外,华为与联想、青啤、海尔、国航等,同属为数不多的商业类中国符号,就是一看到商标,就能想起中国那一类。

或许是小米的迅速崛起,帮助华为下了决心。因为小米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方法得当,培育一个新品牌远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既然小米能,为什么华为不能全力打造一个面向年轻消费者的、时尚的、更酷的、全新的、“要让人尖叫”品牌?而且,如果和小米在新时期的互联网上展开竞争,也理应有一个类小米的互联网品牌。


于是,华为终端终于宣布“荣耀”独立、成为电商新品牌,并计划于12月16日首先推出系列新品。
事实上,在整个行业里,推出新互联网品牌的并不止华为终端一家,还有金立,11月20日在北京发布IUNI新品牌,联想正在打造yoga,而OPPO也计划在2014年初推出全新互联网品牌。


当然,所谓“小米”的刺激只是原因之一,荣耀得以独立,除了外部市场环境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之外,还有一些水到渠成的内部具体原因,比如华为电商的表现必须足以撑起一个独立的架子。华为手机荣耀系列最早始于2011年11月推出的Honor手机,半年内,Honor全球销量超过200万台。2012年6月,华为终端电子商务部成立,荣耀系列成为主打产品,荣耀四核、荣耀3两款产品的销量也近100万台,成为华为手机历史上单机利润最高的产品。除了荣耀,华为 MATE、华为秘盒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后,任正非今年以来展示的对电商的重视,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最近都说任正非在“豪赌电商”,荣耀品牌的独立则是任正非电商战略的第一步。


那么荣耀独立后,华为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和玩法呢?从种种迹象表明,华为设立了近期和远期两个目标,近期就是在国内市场甩开膀子死磕小米,远期则是瞄准了被苹果、三星占据的高端市场。


小米手机以其低价高配在全网热销,但其期货问题也饱受诟病。很多人都建议,以华为的实力,完全可以跟小米贴身肉搏,在小米制造饥饿营销的时候,华为趁机拿出相同配置的手机大量投入市场,予以截胡。这种设想很好,但在没有独立品牌之前,因为存在线上线下价格统一的问题,很难付诸实施。但荣耀品牌从华为独立出来以后,就可以甩开膀子跟小米玩命了,余承东在微博上说独立后的荣耀宁肯“初期不赚钱甚至亏损”,以华为的实力,应该能做得到。


12月16日,荣耀品牌发布临近,将发布荣耀3C、荣耀3X以及一款所谓“神奇玩具”——华为喵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荣耀3C,这款机器此前曝光跑分超过18000,并搭载华为全新操作界面Emotion UI 2.0,据说专为单挑红米而生。荣耀还在京东上有意无意的抛出这样的信息:“神一样的价格,只待发布会(1216)揭晓”,不知道是怎样一个让小米颤栗的价位。


小米的成功使它的对手越来越多,但数来数去,我觉得也就是华为和联想两家,联想这里先不说,华为确实有很多足够小米忌惮的玩法,华为有研发实力、有强大的供应链、有产能、有品牌号召力、有资金实力,就算荣耀不搞新玩法,单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够小米麻烦的。因为贴身肉搏的话,小米的饥饿营销首先就很难继续玩下去,没了饥饿营销,性价比又被赶超的话,小米就必须想其他办法笼住用户。


荣耀独立后要死磕小米,但说荣耀独立就是为了死磕小米,恐怕也不符实。以任正非的格局,恐怕还不会把华为和年轻的小米放在同一个竞争层次上,华为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苹果和三星。


荣耀的独立,实际上只是华为大战略的一个单元,即便对华为手机来说,也是如此。华为手机的市场除了有一部分与小米重叠之外,还有两大块是小米所没有的,即运营商市场和海外市场,运营商市场当然不需要荣耀,而在海外市场,国产手机的所谓互联网营销肯定也玩不赚,文化差异在那摆着呢。因此,华为欲PK苹果、三星,尤其是三星,单靠荣耀一条腿走路肯定不行,最终还是要靠强大起来的大华为手机品牌。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