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by 信海光微天下(微信加好友)

 

 

因为国务院一个电话会议,这两天“简政放权”又成热门词汇,在网上,政府放出了李克强的长篇讲话,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还用了“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样决绝的词。

官媒自然是一片赞扬之声,对于俺这样的老百姓来说,其实也应该蛮兴奋。为什么说是“应该”,是因为简政放权确实是一张美味的大饼,减少了老百姓的办事成本,这主要是指审批权的取消和下放,搞过企业的都懂,很多项目都要经过政府审批才能通过,但政府办事效率又低,常常是一个审批要盖上百个章,耗时几个月数年,让人欲哭无泪,如果这些烦人的审批真的大量消失,可谓天大的喜事。

我查阅了一下,最近取消的一些审批名目,大概是这样的:税控收款机生产企业资质认定;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核发;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境内上市前置审查;机械防盗锁生产登记批准;留学回国人员科研经费择优资助项目审批;中央国家机关部分职业技能鉴定:收银员、电梯安装与维修工、计算机文字录入员、半导体原料制备工、美容师、美发师、调酒师、线务员、仪器仪表检验工、水工检验工、植物组织培养工、磨片工、玻璃加工工、金属轧制工、木工(手工木工)、瓦工、热力司炉工(锅炉操作工)、建筑油漆工、印刷机械维修工、铣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水质检验工(化学检验工)、物资进货员、眼镜验光员、洗衣师、烫衣师......凡此种种,令人蛋疼。

根据我粗略统计,中国各类审批从国务院到地方,一共在50000项以上。

取消审批,简政放权,听起来很美,但真要落到实处,可就难了,因此我对李克强此次讲话首先持观望态度,姑妄听之。因为简政放权一定不是本届政府才开始搞,至少从16大已经讲了,十年以前,国务院就成立了行政审批改革领导小组,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削减行政审批,但十年下来,旧的行政审批减了2600项,新的却增加了500多项。只要有利益存在,什么“红头文件”、登记、备案、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形式,都能够成为变相设置审批事项的办法。

简政放权,说穿了就是与虎谋皮啊。权力是什么东西?学术用语是寻租空间,媒体用语是腐败的温床,就是钱,断人财路无异于杀人父母,抵制与反弹是必定的。一个审批100多个章,一个章最少就是一个红包,没了审批,腐败分子靠什么吃饭?以最近很火的能源局长刘铁男为例,这哥们被举报后知道自己要落马,居然还在卸任前三个月集中审批签发了50多个能源项目。
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简政放权跟所谓中国模式也大有冲突,外国人羡慕中国政府权力大,效率高,因为地方政府能够像经营一个企业一样经营一地,上级也按企业的模式对地方官员按gdp进行KPI考核,其前提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一简政放权,中国模式的基础还怎么维系?

李克强和国务院明白靠政府刺激和投资实现目标空间已不大,但地方政府未必明白,一简政放权,说不定他们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霍布斯说政府就是个怪兽利维坦,一旦人类创造出他来,就按自己的逻辑运行,再导其向善,要费尽千辛万苦,向官僚阶层收权,把权力弄进笼子里,就算有王安石三不畏的勇气与决心,也得看有没有这个能力。从李总理的讲话里,其实能看到他想的已经很清楚,该想的基本都想全了,但能不能做到,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

作为复杂中国,除了简政放权之外,另一现实是监管失控,该管的没管起来,比如食品安全,这类又要加强审批。最糟糕的结局则是,简政放权还没成功,监管方面就因为改革而出现真空,导致混乱或者大篓子,这时候,反对派们就有借口了:看,我早说权力不能随便放手吧!于是,这事儿又陷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