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警惕社会转型创伤基层社会结构

 

据《北京晚报》载,12月21日上午,北京某小区一对母子的尸体在其家中被发现,“女的三四十岁,还有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而被发现时,该母子已经在家中死去一年半。
这是一则市井新闻,这对母子的死因或许另有内情,但对闻者来说,多被触动的却是“死去一年半才被发现”这一细节。报上说,这对母子在景泰东里小区已经住了六七年,邻居对二人也均有印象。但后来长达一年多时间里,他们就死在了隔壁,邻居却一无所知。这已经不是邻里老死不相往来,而是邻里暴死而不闻。
这是一个极端案例,但却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邻里关系冷漠的普遍现状,至于小偷撬门还以为是主人回家,隔壁吵架还安坐家中看热闹,就比较常见了。而在中国人的传统印象里,邻居之间的关系却绝不是这样,大多数人存在着这样的记忆:邻居间经常串门走动,在路上见面主动打招呼、嘘寒问暖,谁家有困难大家上前着力解决……所谓千金买地,万金买邻,在传统中国人眼中,好邻居甚至比好房子还重要。
睦邻关系的弱化,是中国人正在为飞速进行中的城市化等社会转型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所谓敦亲睦邻,正与睦邻一起被弱化的,还有敦亲关系。且看近日的另一则市井新闻,《双独夫妻争过年看谁妈“散家”》:
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去年在异乡成了家,但结婚还不到半年,却于最近火速离婚。离婚的原因是双方的老家一个在乌鲁木齐,一个在广东,但却因为过年回谁家的事儿产生了解决不了的分歧,最后只能翻脸离婚。
在正常的社会关系中,夫妻在谁家过年原本不会成为大问题。比如,在过去那样的大家庭里,七八口、十几口人一起团圆过年,缺一子或一女并不影响气氛。但现在却不行了,因为人口的流动加剧,大家庭变为小家庭,甚而是双独家庭,这使原本以团圆为主的传统节日亲情杂入强烈的竞争性因素,双方父母都只一个娃,谁家该团圆,谁家该守空房?
很显然,在这个剧烈变化的年代里,中国的传统,中国的传统社会,以及中国的传统生活,正在加速解体。
以开放的心态看,人类社会总要变迁,旧的传统总会被新的传统取代,对此应乐观视之,这话当然没错。但问题是,旧传统未必全都是无用的,总有一些好的东西值得继承,比如敦亲、睦邻、孝顺、重团圆这些灵魂因素,总不该被走得太快的社会全部遗漏。
像独生子女这类首创性的,亘古未有过的政策,其对社会传统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更应慎重对待,深刻总结与反思。毕竟,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无先例可循。如果可以预见到的,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年轻劳动力人口的缺乏和养老资源的短缺等问题,未来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以及人口迁移来解决,那么独生子女对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却很难修正。这不仅仅是指那种其乐融融,十几口人聚在一起过年的中国家庭传统的终结,也不仅指下一代对表哥、堂弟这类词汇的陌生。它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未来中国人的群体国民性格,一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等,甚至还包括中国的国防实力。 
还有城镇化的问题,除了要回避经济上的陷阱,它对传统农村生活形态的影响亦应仔细评估。农民成为市民,不仅是户籍身份的转变--这其实简单--还意味着中国存在数千年的百万村庄有可能最终消失,传统的田园生活将成为历史,操盘者须结合世界范围内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的现实情况,去面对村庄这一曾经的人类基本生存单元到底应不应该消失、会不会消失和能不能消失的问题。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