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关于“南方”冬天也需要暖气,这个话题已经被提出讨论过很多次,比如我在2009年就撰文阐述过。但在往年,这些意见终究是个别人的只言片语而已,没形成大的舆论影响。而今年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今年的南方实在太冷了,去年入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创近28年来最低。

南方该不该供暖?目前争议很多,支持者,反对者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从本质上看,这很像一个伪问题。供暖与否,不能被“南方、北方”左右,而应以温度取决,再北的北方,常年温暖的话,也无须暖气,再南的南方,常年冷得人无法忍受,也应铺设暖气。

但在现实中,中国确实有一个区分“南北方”的暖气线,这从每年发放暖气补贴的文件里可以看到:(冬季取暖费调整的适用)范围为秦岭-淮河以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大连、河北、山西、山东、青岛、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3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的全部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以及高海拔的西藏自治区。 

这个“暖气线”的设定有其气候学上的道理,大致与秦岭淮河零度等温线相符,但现在看却有一个硬伤:它过时了。暖气线划定在半个世纪以前,或许当时的国人比较抗冻,而中国的国力又只允许把暖气线划到秦岭淮河一线。但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耐寒度下降了,这样的暖气信未必还符合居民对幸福生活的要求。更何况,中国的国力也已经提升几倍,也具备了给更多国民提供供暖服务的物质基础。

即便国人没有变得更“娇弱”,原本的“南方”的冬天其痛苦也已众所周知,我曾经见过很多久居江淮一带的男孩女孩由于长期生冻疮而手指变粗,在北方城市就从未见过这种情况发生。1月6日,《人民日报》做了个南方室温调查,记者分赴10个南方城市实地测量室温,结果是:政府大楼的温度普遍达到20℃左右,而无采暖的普通市民家温度只有5℃甚至2℃。

办公楼里空调暖,百姓家中彻骨寒。由此可见,原来计划经济下一刀切的南北“暖气线”不但过时,而且早已背离民间冷暖。如果说当初为了祖国的强大,一些地区的老百姓与政府一起勒紧裤腰带,靠坚强意志忍受了冬日的寒冷,那么,在中国GDP高居世界第二,政府收入数万亿的现实下,是否该到了给群众加一加热度的时候?

暖气线哪怕只向南推进一百公里,全国受益的居民就是数以千万计。更何况,集中供暖服务本来就不应该有一条物理分界线,哪里的群众感到普遍寒冷,哪里就应该考虑推行集中供暖,应该以群众的感受为界,而不是冷冰冰的地理分界线。以分界线区分集中供暖服务的有无,正是计划经济下搞一刀切的结果。

向需要的南方地区提供集中供暖,并不意味着政府一定要进行管线、锅炉等大规模的公共建设,在居民区集中推广分户自取暖,然后政府提供补贴,就是不错的选择。

至于能源压力,在南方供暖后也不一定会消耗的更多,如记者调查,没有集中供暖的地区,有实力的单位一样可以通过空调获得温暖的室温,以“政府大楼温度普遍达到20℃”的能耗算,未必就比北方的集中供暖低多少。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