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为何很多政令颁布后不久就流为形式,限塑令的失败是个很好的样本。


 

到今年6月1日,“限塑令”施行已经4周年了。然而,据媒体调查,除了大型超市之外,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超薄塑料袋仍大行其道,免费塑料袋仍在很多场合唱主角,国人每天消耗的塑料袋总数仍数以十亿计。

所谓“限塑令”,是指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外界称为“限塑令”的文件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颁布四年来,到底效果如何,我未能检索到权威而详细的专业报告,但从媒体以及行业专家评述所获得的信息看,形势不容乐观。比如,有报道显示,限塑令实施之前,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为每天大约10亿只,但按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现在全国每天用掉的塑料袋合计30亿个以上,其中买菜用掉10亿个。又比如,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四年来全国共节约塑料袋400亿个,即便按以前的每天10亿只消耗算,其节约比例也仅是个位数。

再比如,限塑令可见的效果仅在超市和商场,但在菜市场却几乎没有效果,而超市和商场的使用量仅占塑料袋使用总量的10%,并且,即便在大超市,免费塑料连卷袋的使用量也在增加。

结合以上种种,说“限塑令”在执行四年后几成空文,当不为过。而对“限塑令”最终流于形式的原因进行总结,其意义也将不仅限于“限塑令”本身。

“限塑令”的失利,从表面上主要归因于法令执行无力,执法部门失职,违规生产厂家猖獗等因素,但如果深入思考,却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尽管为了环保而限制塑料的生产与塑料袋的使用是大势所趋,像英国、爱尔兰等一些发达国家也在推行限塑令,但说到底,环保还是一个较“富裕”社会的概念,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单靠“禁令”去推动环保,是否可行,很值得商榷。毕竟国情不同,看电影电视也知道,人家老外虽然不提倡用塑料袋,但商店是提供纸袋的,但我们的方法却是希望通过对塑料袋收费和发动市民自带菜篮子上街来推行环保,这种只有老百姓付出利益代价的环保行动,在当前的整体环保觉悟下,有多少人会发自内心的支持?本身就很值得怀疑。

 

其次,通过对塑料袋收费限制使用,在经济学上是个常用的办法,但有两个因素不能不考虑,一是需求价格弹性,弹性大的话,确实有可能大幅度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但弹性小的话,则只能为消费者增加负担,却无法减少塑料袋用量,这和春运火车票涨价是一个道理,从实际情况看,有关部门显然低估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对塑料袋的需求;二是消费者付费以后,会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塑料袋来反而会更无所顾忌和理直气壮,这从本质上讲,是与禁塑令的环保目的背道而驰的。


禁塑令的颁布其目的是“环保”,而环保是一项长期的、直指人心的行动,需要不断的推动、总结和纠偏,而不能以为法令颁布后就从此万事大吉。但事实是,禁塑令颁布四年来,我们只是在每年特定的时间才会因为媒体的回顾而才想起这条法令,其他时间则默默无闻。

 

即便在更富裕和更重视环保的英国,在当地禁塑令颁布几年后,消费者对塑料袋的使用也曾出现大幅反弹,何况中国?

 

从本质上看,如果中国的禁塑令最终归于失败,很可能是由于我们仅仅把它看做一条禁令,而不是一项环保动员令。对很多事情来说,“志愿”的力量要远远大于“强迫” 。

 

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把弃用塑料袋运动推行高潮的,并不是哪个国家的禁塑令,而是来自时尚界的一个设计。2007年,设计师安雅·希德玛芝推出一个印有环保标语的棉布袋,瞬间风靡世界。那句使无数人记下并自愿践行的标语内容是:“我不是塑料袋”。

 

 附:四年前限塑令实施前的一篇旧文 禁止免费塑料袋政策可缓行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