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My Beijing”是北京提供的公益性免费无线上网账号名称。去年,北京宣称在西单、王府井、奥林匹克公园、燕莎(包括三里屯和朝阳公园区域)、中关村、金融街等六个繁华地区全面开通免费无线网络,在这六个地区,运营商将提供2M公共无线网络带宽,供国内外路人免费上网。

时隔一年后,《北京晚报》记者兵分多路走访了这些热点地区,却发现WIFI热点地区“凉”了大半。亦庄、奥林匹克公园广场等地区的公益无线上网信号已经消失了,即使是在金融街、CBD这样的高端金融商务区,公益无线上网信号也是时好时坏。记者评价说:吃不到的大饼,还是不画的好。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随着“智慧城市”、“无线城市”纷纷写入各地区“十二五”规划以及政府施政报告,宣布向市民提供免费无线网络的城市越来越多。简单搜索一下新闻既可知,除了前面提到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郑州、宁波、嘉定等城市都有类似项目,但效果到底如何呢,《北京晚报》记者的实地调查,可作为一种参照。


无论是政府免费提供,还是政府购买,由运营商免费提供,在互联网正在越来越成为都市居民一种基本需求的时代,政府只要能推出免费的WIFI网络,这都是一种“德政”,既能提升城市形象、市政服务形象,也能获得老百姓的好感。但问题是,如果事实证明这种“免费”只是一种短期行为,那所谓的“德政”就有点变味了,就很像一种“形象工程”。

在人们往常的印象中,提到“形象工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楼堂馆所、大街马路以及空壳开发区之类的物质世界,但实际上,在数字时代,形象工程完全可以做到非物质化,而且还将越来越多,比如,不少地方政府处于沉睡状态的政府网站;比如,一些地方形同虚设的网络问政;比如投入巨资研发的防沉迷系统,绿坝系统等等。

那么各地为什么热衷于向群众画这些数字大饼?很简单,这些数字虚拟形象工程,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实物,但其功用却是一样的:能够获取声誉和政绩。而且,和其它大多数形象工程一样,数字形象工程并不因为它的摸不着而少投入,事实上,在各地无线城市的建设计划中,规划投入几亿、几十亿者都不在少数。油水也是相当丰厚。

现在,已经有不少地方把“无线城市”跟水、电、煤气、交通并列为五大城市公用事业,很显然,权重的提升,核心城市的重视,很可能会使“免费提供WIFI网络”这类概念在中国大小城市快速蔓延,热衷于向市民画免费数字大饼的地方会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吃上的老百姓会有多少呢?

比如,有些城市,人们几个月前就通过报道知道,本市城公交车可以享受免费WIFI上网,又有几个市民真的在公交车上联上过网?大概,整个城市运行着几万辆公交车,能上网的也就几辆几十辆吧。

当然,也未必是所有的城市承诺提供免费WIFI网络都是在虚晃一枪。面对狂飙突进的数字时代,有的城市或许想通过政府投入走在时代的前列,但却低估了施政的难度,以至造成虎头蛇尾或者浪费。比如免费wifi服务的提供,就不是政府单投资可解决,政府既要建设免费的“热点”,还得负责长期维护。另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数字信息亭,十万元一台的造价,在全市铺设了600台,但最终却乏人问津,荒废于繁华街头。这其实还是一种形象工程。

另外,关于各地政府纷纷推出的免费WIFI网络服务,最后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城市标志性旅游区或商务区,可以由政府负责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服务,但对于整个市区来说,绝不应该由政府买单,这不但有与民争利之嫌,而且缺乏持续性,寻找出一条便民又盈利的商业化运营之路,才是长久之计。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