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众所周知,继承新浪基因,微博在八年前初创的时候,是以新闻起家。当时以意见领袖为主体的诸多大V云集,把微博平台当做舆论广场,积极发声,创造出大量精彩的原创内容,在短时间内促成了微博的崛起。微博很快成为中国最大的以新闻为特色的社交平台,这也是最初行业普遍认为微博是“中国的Twitter”的原因。

然而,也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微博在随后进行战略转型,在保持新闻属性的同时,不断加大垂直领域内容的比例,用户也从一二线城市加速下沉。到今天,人们提起微博,第一印象可能更多的是明星、网红与段子手,而忘记它在发轫之初的犀利一面。

那么八年之后,在微博已经度过生存危机,找到自己的特有定位并确立相应优势,加之内容管理机制也逐渐健全之后,是不是到了该考虑让用户重新认识微博在新闻领域影响力的时刻?要知道,对于用户来说,新闻阅读终究是一种刚需,对用户具有超强的粘性。哪怕单从竞争角度看,这一块也是不能放弃而且是必须作为重中之重来经营的。

而从最近微博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个时机正在逐渐临近。至于为何,可以从宏观和具体两方面来分析“时机问题”。从宏观看,是微博从2016年开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用户持续增长,盈利大增,市值也一度超过推特,通向未来的基本路径已定,已经有余力在新闻领域寻求锦上添花的机会。从具体看,则有相当多的事例可以反映出微博在新闻领域仍有自己的优势和发展余地。

不妨从年底几乎同时发生的三件事加以观察。

首先是去年12月30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对微博与脉脉官司的终审判决。

在这起官司中,微博就“脉脉非法抓取使用新浪微博用户信息”对脉脉提起诉讼,终审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认定脉脉构成不正当竞争,要求立即停止涉案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对微博道歉和赔偿。200万的赔偿并不多,但这毕竟是为大数据不正当竞争纠纷第一案,对行业规则的建立以及如何维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判决中明确了网络平台提供方可以对在用户同意的前提下基于自身经营活动收集并进行商业性使用的用户数据信息主张权利。这意味着,如果有第三方公司抓取微博数据用于商业化,将构成侵权行为,而且微博可以作为权利的主张方来提起起诉。这对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是重大利好。

社交平台上有大量用户发布的内容,尤其是明星名人、新闻当事人等,都是重要的新闻源。随意抓取平台数据就能发布新闻的情况将受到法规的限制,实际上等于进一步突出了微博在新闻领域的内容优势。未来如果微博有意在新闻领域发力,其受到的保护将更多,独家内容也将更多,这等于竞争力的增强。

其次,在1月16日举办的微博之夜上,有多个社会、时政类的新闻话题获奖。

从获奖的话题来看,既有“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器官转运绿色通道”这些新闻事件,也有傅园慧、papi酱这些热点新闻人物。而且这些人、这些事要么是发生在微博上,要么是通过微博被放大。比如papi酱,她的视频播放量中有近一半都是来自微博。“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干脆就发生在微博上。

这样看来,微博仍旧是中国新闻事件发生的重要现场或者策源地。在公众的内容消费越来越泛娱乐化的当下,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新闻——比如时政、外交、司法等,在微博上仍然能得到公众的热议和参与,这本身就证明了微博在新闻领域的能量。

除了新闻之外,微博最近也在有意识的培养意见领袖来增加深度内容,比如去年做的风风火火的微博时评团。客观说这一波红利最早被微信公众号占有,但微博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以及平台本身的开放属性,至少缩小了和微信公众号的差距。与新闻客户端相比,微博的领先优势又在不断拉大。因为微博上有很多优质的媒体账号,在微博上积累粉丝和过去卖报纸道理差不多,而在新闻客户端这些媒体只能获得曝光。这使媒体和微博的关系更加密切。

也就是说,微博不但是一个重要的分发渠道,同时也是重要的内容产地。这里说的生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采编,而是作为一个原创平台供媒体来发布信息和挖掘新闻。和传统的采编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对真正的内容生产者——媒体账号而言,在微博既可以积累粉丝,也可以提高影响力,也可以获得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再有就是经过多年的磨合,微博对政务和媒体这两个行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这首先是得益于微博自身的特点。微博的用户规模已经接近3亿,而其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早已得到证明。对政府部门而言,微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国办在3个月内将重大舆情的回应事件从24小时缩短到5小时,而微博则是政府部门回应重大舆情的重要平台。在多个主管部门的文件中,“两微一端”都被明确为政府和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配。“两微”是微博微信,现在已经相当成熟。“一端”则是官方客户端,也在逐步成长起来。

客观的说,微博在政府信息发布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虽然现在政务新媒体平台很多,包括头条号、企鹅号、一点号等等,流量也都很可观,但最受重视、运营也最成熟的仍然是微博。这也是因为微博本身的社交属性,而社交传播已经是当下最重要的传播形态。

新闻领域的竞争白热化,而各大平台争相推出补贴作者的计划,从流量和收入上给予作者很大的红利。但流量终归是零和游戏,流量竞争最终也一定会回归到内容竞争。微博在新闻领域一直没有太大的动作,甚至连最常见的补贴都很少提到。不过如果认为微博在新闻领域无所作为,那一定是你错了。毕竟在新闻生产这个领域里,微博这种模式的效率是其他任何新闻客户端都比不了的。暂时没有动作,可能只是因为微博觉得现在还没有出大招的必要。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