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纵有万般不舍,媒体人为什么还是要纷纷选择逃离

其实我更愿意把这部电视剧看成一部描写媒体人生活的《致青春》。


六六、九枚玉编剧,海清、杜淳、张译领衔的电视剧《女不强大天不容》最近在媒体圈引起颇多议论,虽然我已经很久不看电视剧,但好奇之下还是去追了几集,果然有趣,而且作为“资深”媒体人,看了这剧,更是感慨万千,不由会想起年轻刚入行时候的理想与今天的彷徨。

 

《女不强大天不容》其实是一部围绕媒体人生活与职业生涯编写的电视剧,但放在这个特定的时代描述,它更像一曲挽歌。职场360行,作为大的行业来说,在21世纪初的中国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行业像媒体业这样大起大落,跌宕起伏,而浮载其上的人物命运,自然也像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以媒体业这潭水之深,一般创作者还真不好把握,听说六六和海清这对黄金组合,为了拍摄《女不强大天不容》,都专门有去报社体验生活。看报道称,“六六不仅找来拥有二十年以上媒体经验的资深媒体人九枚玉共同打造剧本和小说,还特地去安徽合肥一家报社实习了一年多,深入体验媒体行业的各个环节,每天跟随记者们开会找选题、跑新闻、写稿、编稿、签版、校样、下印等等”,而海清为了郑雨睛这个角色也空出一年的档期,随六六一起去报社实习体验生活。

 

现实题材电视剧最难做到的就是还原,这部剧其实基本做到了。尤其看到有一些细节,还真能引发共鸣,比如早期在没有电子邮件的时代,记者为了保持时效性抱着传真机出差、CRT显示器、小灵通电话等,仿佛又把人带回当年那个时空,追剧分分钟回到刚毕业做媒体的时候。

纵有万般不舍,媒体人为什么还是要纷纷选择逃离

纵有万般不舍,媒体人为什么还是要纷纷选择逃离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让人们看完会舒心悦目的电视剧。《女不强大天不容》虽然在细处洋溢着六六特有的喜剧色彩,但整部剧却是传统媒体的一曲挽歌,处处透露着无奈,而剧中除郑雨晴之外几位媒体身份的主角的结局也是如此,最后没有一位留在媒体行当中,刘素英去搞物业管理,傅云鹏病退,张国辉被抓,李保罗病退......这不是巧合,而是大时代使然。《女不强大天不容》也是通过人物主线,去反映了近20年来传统媒体大时代的兴衰变迁。

 

其实我更愿意把这部电视剧看成一部描写媒体人生活的《致青春》。

 

青春是什么?青春的最大特点就是短暂而一去不复返,是理想主义,是热血沸腾......几乎每个传媒人都曾是郑雨晴,抱着新闻理想踏入职场,怀着满腔热血行走新闻现场。这也是媒体行当与其他职业最大的区别之一,以剧中为例,郑雨晴去了报社,恋人吕方成则去了银行,去银行的职业生涯其实相对简单,而对于去报社的人来说,除了挣一份薪水之外,还带着几分理想与社会责任感,不管日后是否被玷染,至少最初,郑雨晴们是这样的。但可惜,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没在这个职业里走到最后。

 

这不怪郑雨晴或者傅云鹏等个体如何,其实在全中国,传统媒体业的青春也就这短短二十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媒体切入市场化变革,因市场而发展壮大,赢得尊敬,到现在的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冲击的溃不成军,生老病死,也就仅仅二十年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媒体人都有悲剧的一面,因为不管想不想,时代变迁已经天然的限制了他们的从业时间。在国外,如果你是在六七十年代就从事媒体,那么只要认真努力,可以一辈子都踏踏实实的待在这个行当,一直到退休,但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媒体界,因为传统媒体在冲击下大量倒闭或者转型,除了少数官办媒体里的,已经没有人敢想能在一份报纸安稳工作到退休,这就是宿命,也是剧中人物郑雨晴的宿命,这其实与各种市场化、非市场化的因素无关,导致这一宿命的,是互联网的崛起这样百年难遇的大历史变革,无人能够抗拒。

 纵有万般不舍,媒体人为什么还是要纷纷选择逃离

宿命是大背景,它只决定了传统媒体业必然会溃败这一大结局,但结局的进程却也受到种种其他客观因素的干扰,在大结局已定的情况下,客观环境好,则传统媒体也还可以多续命几年,客观环境变差,则只能是雪上加霜,在中国,是更差的客观环境使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更快的走向了没落。

 

《女不强大天不容》通过郑雨晴的职业故事很好的反映了几点原因,比如媒体在市场化与监管之间面临的两难局面,郑雨晴故事的开始,就反映了做媒体的政策风险。在中国,新闻报道经常要走钢丝,既要讨好读者,又要符合监管,稍有不慎就得写检讨,郑雨晴的故事,不过是媒体人行走在这个年代传媒条条框框中的一个缩影,而观感则是:做新闻越来越难。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冲突越来越大。

 纵有万般不舍,媒体人为什么还是要纷纷选择逃离

媒体地位的下降是另一大原因。在电视剧中则具体表现为记者工作强度与待遇的下降,在早期纸媒称霸时代,记者是令人羡慕的工作,社会地位高,上可以接触领导,下可深入基层,福利上“发的鸡蛋吃不过来”,工作时间也自由,“养儿育女种花草,八卦娱乐烫烫脚,喝茶聊天谈养生、剩下时间编编稿”,这就是郑雨晴负责文化版时工作的写照......但随后进入“防火防盗防记者”时代,媒体人的社会地位则一落千丈,伴之以少数人员的道德沦丧,比如郑雨晴的死对头张国辉,被郑雨晴以提拔的名义冻结权利只能在外面要债,因为纸媒的衰落,广告越来越少。张国辉恶向胆边生决定实行新闻敲诈,凡是减少媒体投放的企业,都写负面新闻......这部分桥段很容易令人想起近两年发生一些案件。

纵有万般不舍,媒体人为什么还是要纷纷选择逃离

电视剧中也讲到了新媒体对报业的冲击,郑雨晴将之理解为“好新闻被无偿转载不给钱”,这种理解未必对,但对从业人员信心的打击却是事实,于是郑雨晴跟新媒体打了一场官司,虽然以胜诉结尾,但却只要回50元。如电视剧里高飞所说,如果不对内容和版权做保护,那未来传媒或者独立创作者将不能生存。所谓的新媒体,不能打着创新的旗号公然违反现存的法律。所有的创新一定跑在法律和道德前面,纸媒很可能等不到内容保护就已经死翘翘了,高飞劝郑雨晴赶紧趁势头不好溜号。

 

因为目前电视剧还在播映当中,所以结局外界还不知道,坊间流传各种版本,乐观版是郑雨晴依旧坚守媒体行业,不忘理想。现实版本则是说郑雨晴最后真的离开去创业了。就整部剧来说,我认为最终选择离开才是点睛之笔。按照一般电视剧逻辑,作为女一号,郑雨晴是不应该被设计为离开媒体的,她怎么也应该带领报社员工面对命运不服输,经过种种波折重新实现企业的辉煌,但如果郑雨晴选择离开,向命运低头,却更为写实。因为在中国,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成功,毕竟《赫芬顿邮报》全世界只有一份。

 

最后我想说的是,《女不强大天不容》的背景应该是某一二线城市,事实上,时至今日,在这些城市里,媒体人已经基本上和郑雨晴一样,认清了命运,该逃离的逃离,准备坚守的坚守。但在广大的三四五线城市,还有大量的媒体人正在浑然不知的被“温水煮青蛙”,在传统媒体里混日子,或许直到被下岗那一天才能意识到大变已经来临,他们其实最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视剧。


纵有万般不舍,媒体人为什么还是要纷纷选择逃离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