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讲了很多对互联网的见解,但同时也陈述了对包括互联网业及之上的宏观经济的重要看法,比如他说,中国当前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资合法权益保护不会变。


习近平的这段话可以被概括为“三个不会变”,即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事实上,这“三个不会变”并非在乌镇第一次提出,而是今年以来,已经在多个场合公开阐述。最早是3月29日在海南省博鳌国宾馆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提出。


这“三个不会变”释放出重要信号,给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吃了定心丸,同时也是对国际一些舆论上质疑声音做出回应,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舆论出现了一些声音,认为中国的改革出现倒退,可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或是指责“中国改革不开放”,反映出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开放程度的担忧。实际上,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深化,现在出现的一些对中国开放政策的误解,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导致的,而非源于中国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近四十年经济腾飞的保障,由于中国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带动效应随之增强,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使全球受益,从这个角度讲,说中国的开放政策影响全球经济当不为过,所以会有一些国外舆论在中国经济遭遇压力的时候表示担忧也可以理解,但过度担忧完全不必要。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非简单的人力所能改变,中国如果改变开放政策,受重创的首先是中国经济本身。


事实上,改革开放到了今天,在中国经济的很多领域,已经很难分清中资还是外资,在这些领域,中外经济已经血肉相连融为一体,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业,中国最大的几家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都是境外上市公司,外资在股本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主要业务却全在中国。又比如科技业的联想,它是中国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民营企业之一,但也最早走向国际化,合并IBM的PC业务之后,它的最大市场实际上已经在境外。还有华为,同样是内资民营企业,但国际市场的收入却占到七成份额,而且增速比内地更快。


如果把视线越过新经济企业,也会发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方略,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全球化的认知与认同,是改革开放政策在地缘经济上的反映,要拉动的是整个实体经济。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贯穿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样是积极开放,但在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重点,如果说以前重在吸引外国资本来华的话,那么今后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呈现出三点变化:其一,中国的开放重点已经不止是外资引进来,而是中国的企业也要走出去,要国际化,要开拓国际市场;其二,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但利用外资的重点会变化,中国已经度过单纯的更需要资金的阶段,利用外资,更注重的是其是否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资的利用正从原来侧重劳动力等低成本产业转向更加注重价值链的合作,由原来单纯的外资单向引进转到对内对外投资联动发展;其三,以前为了吸引外资实行了一些内外有别的优惠政策,但未来,外资将享受国民待遇,内外一致。


大道至简,只有认清人心与大势,企业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才能获得长远的成功。很多时候,走正确的路远远重要于正确地走路,因为一些枝节上的现象做出错误判断与决策,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些成功的企业与企业家,都是掌握大势的高手。在这方面,华为的任正非就看得很清楚,早在去年,他就表示华为支持中国继续走开放改革的路线,继续融入全球化,“就像西方用了我们大量设备,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并不认为我们的设备不安全。中国网络也应该使用大量的西方设备,是否安全,在于制度和管理问题,没有一样东西是自然安全的”。今年又说,“美国在电子信息技术上,过去是绝对强势,而且,未来几十年还是会有相对的优势。”任正非强调要向美国学习开放,“用广阔的心胸融入这个世界,这样的话才会有未来”。


在外资方面的例子是戴尔,9月份,CEO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宣布,未来5年将在中国投资1250亿美元。这笔巨额投资的背后是戴尔的中国经营策略:“在中国,为中国”。戴尔在中国已经运营了超过20年,在2010年就曾宣布,计划在未来10年在采购和其它投资上对中国投资2500亿美元。把中国作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


1250亿美元投资意味着能贡献1750亿美元的进出口额,创造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如果再算上戴尔创投基金进入中国,对中国企业的创业与创新的支持,在各种外资出逃传言的背景下,体现了戴尔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是一种长期承诺,戴尔以真金白银将其中国战略与国家政策和中国发展捆绑在一起,这样的外资企业是中国所欢迎的。


话题:



0

推荐

信海光

信海光

503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专栏作者,媒体评论员,社论撰稿人,一个深爱中国的媒体人,时事、财经,专栏及作品见《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观》、《晶报》、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美国时代周刊网、《globaltimes》等......联系、稿件等事请电子邮件:gooooo@gmail.com(常用邮箱)

文章